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20100430演講:服務體驗工程使用者洞察研究

今天的課程請到資策會SEEE的黃宣龍先生來為我們演講,

他講的主題是有關使用者洞察,

這個名詞在之前圖書資訊學這門課有提及過,

當時是蔡志浩老師與我們講的主題是認知與設計,就有告訴我們,

洞察的意思是以外顯行為去探討心理的感覺,

因此對於這個主題覺得不是陌生。


講者說明,使用者洞察是透過參深入了解使用者生活,

發掘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進而找到行銷企劃的切入點。

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替腦袋蒐集原始素材。

講者播了一段有關狗食廣告的影片,

在影片中要表達的意義就是廣告中匯入的觀點

常常不是真正使用者所需要的,而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因此,要開發服務與產品,就必須思考顧客的需求,

盡可能的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但是往往專業人員所設計的物件有可能與實際使用者有所不同,

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斷層」。


那了解在開發與設計服務或產品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

使用者洞察能幫助我們什麼?

她其實就是一種使用者研究,強調實際的"情境脈絡",

以下有幾個要點:

1.能找到真正的使用者

2.著重行為與理由而非意見

3.聽其言,觀其行。例子:自動加油站很多事件是加油的人認知問題

4.掌握脈絡的力量

5.除了理性分析,還要感性體會


講者再來提出六個方法(understanding),以進行使用者研究。

一、心智模組:了解人們建立的心智模組,並了解人們熟悉的使用工具,

有時人們會有認知上的衝突,例子:自動販賣機與捷運購票機操作不同。

二、訪談法:不做意見調查,針對行為脈絡與動機進行訪談。

三、影片觀察:透過影片分析,好處是不用整天呆在單一現場,

在觀察時也可利用快轉、到帶進行觀察。

四、日記法:以撰寫日記或日誌的方式講所看到與觀察到的事物撰寫下來。

五、考古法:研究對象為實物,將前人遺留下來的物品與痕跡,

以了解古時的行為。另外,有以物品磨損狀況以推論使用的狀況,

例子:座椅磨損越嚴重表示越多人使用。

這一點其實我們上研究方法課有提到,它稱為侵蝕性測量。

六、媒體掃描:快速的瀏灠標語或訊息,每個背後一定有原因。

另外還有一些研究,像是隨身物研究,都可以有效的縮短同理心斷層。

總之,靈感是需要累積而隨時補充的,

所以在進行產品開發設計實不要空想,要實際去執行。




今天的演講我覺得很有趣,內容很豐富,主講人也介紹的很生動,

但我覺得今天講者提到的一些例子是之前志浩老師有講過的,

這讓我們了解在進行使用者研究的專業人員,

對於一些設計的物品會有一樣的觀點,

所以今天我們雖然有聽過類似的演講,

但是因為整個講者的重點與風格都有所不同,

讓我們感覺學更多,

使我們從更多不同觀點來看使用者研究與產品開發設計。

最後,有同學提及我們網路行銷報告進行時,

常常會有想法概念但無法真正表達,我認為創意最重要的是想法與概念,

而行銷就是要以使用者的看法來付諸實行,

因此要做好一個創意行銷的工作真的必須花很多心思去規劃,

今天的演講真的讓我思考很多,很高興聽到這樣有趣又生動的演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