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12/19~12/21人與資訊互動方法與應用講座

主題:「人與資訊互動:方法與應用」專題研習營

(Workshop on Huma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主講人: Raya Fidel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資訊學院

(Information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並擔任該校人資互動中心(Center for Human-Information Interaction)

協同主任(Co-director)。)


12/19 Sassion 1:HII(Human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今天我們參加了系所所主辦的人資互動系列講座,

而今天主題是在講人資互動,

人資互動顧名思義就是指人與資訊系統之間的互動。

而人資互動探討的主題分別有資訊尋求、資訊評估、

資訊避免、資訊運用、資訊重現、資訊過濾和資訊給與,

其中我覺得其中有幾個名詞是我不熟悉的,

但是因為老師有要求我們要課前閱讀,

所以雖然是用英文解釋,但是我還是有聽懂一些!

再來Raya提到有關Stages of need development,

也就是需求發展階段,分別為Visceral(內心思考)、

Conscious(認知)、Formalized(正式化)、Compromised(妥協)。

Raya教授為了讓我們更了解人們資訊需求的階段,

還讓我們實際作案例練習,找出人們在接觸資訊時會是哪一階段,

分組討論後再回答,我們這組討論雖然一開始有意見分歧的部分,

但是最後終究有找出答案,也讓我對這更加有印象。

再來,Raya教授開始提到一點CWA的概念,

CWA(Cognitive Work Analysis),它包含五項搜尋策略,

分別為瀏覽、分析、實證、資訊位置、相似策略,

瀏覽策略是沒有目的去找尋有趣的事物,

分析策略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利用系統去找,

實證策略是利用以往的經驗去尋找,

資訊位置策略是找到資訊的所在,

相似策略是找跟你有同樣經驗的人,經由詢問來解決問題。

我覺得這些策略的確在搜尋是個很有用的方法。

之後,大家花了不少時間在探討什麼是Surfing,

什麼是Browsing,最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是,

surfing是有目的的在瀏覽,而Browsing是 surfing的一部份。


最後,大家提出數個問題來討論與思考,分別為,

人資互動與資訊哲學的關係;資訊給與和資訊分享的差別;

還有人資互動與資訊行為的關係。

這些議題,其實當下我在聽的時候沒有非常的了解,

但我覺得這些議題是在探討資訊行為與策略我們應要思考的。

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全英文的研習講座,

雖然不是完全聽得懂Raya教授所說的東西,

但是聽我所能聽得的,真的就覺得收穫很大了!!


12/20 Sassion 2:CWA(Cognitive Work Analysis

今天Raya教授所演講的主題是CWA,

CWA其實是一個概念或者說是一種框架,

是用來描述較複雜的資訊行為,

而且可用它來駕馭複雜的現象,

它的目的是藉由提升系統的設計和服務,

來協助人與資訊的互動。

它的基本概念是重視actor與constrains,

而不是在強調使用者與非使用者。

其實今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

Means-Ends Analysis,

它是利用CWA的層次來分析事情,

它分別分為目標/限制(Goal/Constrains)、

優先順序(Priorities)、功能(Function)、

過程(Process)、資源(Resources)。

Raya教授也讓我們分組討論來討論某張圖片的Means-Ends,

其實教授他在講理論時我們大概都懂,

不過真正開始要分析時我們卻遇到很多問題,

因為我們常分不清功能與歐先順序,

最後經過大家討論與分享答案,

終於比較瞭解了,有實例討論真的很有效果。

今天主要的內容都是在說明CWA的概念與架構,

我覺得CWA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今天已有初步的了解,

Raya教授不但很仔細的為我們說明理論,

還會讓我們實際參與討論,讓我們真的很有參與感,

也有機會用英文回答問題,不過還真的會有點小怯場,

可見我對於自己太沒有信心了,

希望之後能夠更加突破自己。


12/20 Sassion 3: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CWA

今天Raya教授要為我們講的是CWA的實證應用,

這是他的研究,稱做"Fully Mobile City Government Project",

計畫的目的是要了解科技如何提升領域的運作以及提供服務,

場預設在西雅圖得公共設施-排水與廢水分界區域,

利用行動科技MAXIMO,從中去探討此領域的人(包含管理者、

工作者、指引者)他們使用的情形與資訊行為,

並且利用Means-End去分析與評估這項任務。

這個實證研究讓我們了解CWA的應用,

藉由CWA我們可以提供一個架構指引調查,

從中可了解組織如果有效率得去適應新的科技,

還有組織的社會結構如何去採用科技以及

科技為組織帶來的效益。

聽完了Raya教授演講的CWA應用,

我覺得跟我之前在資訊社會學課程中,

學的科技框架理論與SCOT理論有點類似,

因為他們也是去分析新科技應用的情形,

並且探討組織內的社會認知與結構,

真得有相似之處,但是比較起來

CWA探討的內容是更加的複雜,

聽完了這一系列的workshop,

我真的很高興我有機會可以參加這樣全英文的講座,

感覺自己學到更多,雖然我沒有能力當場找到問題去問Raya教授,

不過能從這樣的講座瞭解國外圖資學他們的資訊,

真得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12/14圖書資訊學研究:演講-新世代圖書館建築

今天的課程老師請到建築事務所的執行長李磊哲先生來演講,

為我們來說明與分享線在圖書館建築的現況與設計。

首先先聽老師的說明,原來我們所上的設計也是執行長策畫的,

真的與其他系所的感覺有很大不同,我們果然高級很多。

執行長今天跟我們主要是分享新一代圖書館的建築設計理念、

以及他所設計的一些案例,讓我們能更加的了解其內容。


新世代圖書館的設計理念是要以人為出發點,不再只是借書、還書的地方。

以人為本,走向群眾,成為社交、休閒活動與互動學習中心。


其實設置在學校的圖書館,通常都是一個校園內的地標,

因此在設計實外觀與內部空間設計都十分的重要,

執行長也向我們說明許多空間上的規劃,

雖然以前在圖書館管理的課程有接觸過,

不過只獨理論總沒有實際看到實物來的有效,

所以當執行長介紹六個不同大學圖書館的案例,

看著同學們間的討論不斷,大家對於這樣的議題都有一番的想法與體會。

我覺得介紹的這些圖書館建築中,不管是外觀與內部都很有特色,

之前也去參觀過許多的圖書館,

真的覺得圖書館在設計上真的很重要,事前的規劃部分要下很多功夫。

執行長說,現代圖書館非常的多元、豐富、重視交流精神

要把讀者塑造成王子、公主,提供他們享受的空間,

我覺得線在圖書館的定位真的就應該要做到這樣,

數位化時代下,不需太多的藏書空間,

所以現在有關學習共享空間的設計十分熱門,

執行長他們團隊也正在為中興大學圖書館設計,

感覺身為讀者在那樣的環境下真的能夠達到互動學習的效果。

有機會真的很想實際參觀這些圖書館, 真的都有各自的風格與特性。


今天聽完演講後,真的讓我反思到很多圖書館空間的規劃,

以前到現在也參訪過許多的圖書館,

我覺淡江大學的圖書館建築也是十分的好,

而它的外觀主要有個特色就是在景觀電梯,

由於執行長今天比較少提到電梯的配置與設計,

我覺得景觀電梯也是很特別的設計,

只是目前我只有看到淡江大學有這麼的電梯,

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其它的圖書館採用呢??


而現在我們實習的公館分館也要進行整修部分,

也期待他們設計更好的空間配置,

讓讀者使用起來也會更加的舒適與方便。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12/11圖書資訊學研究:獎助論文研討會

今天我們參加了獎助論文的研討會,

而聽了小蝶老師的專題演講,

題目是「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

一開始老師引用Michael Farady的話,

說明有用的研究必須有三步驟,

分別是開始(Begin)、結束(End)、發表(Publish),

老師也說明,在寫研究論文時並沒有所謂寫完第幾章節,

因為研究是不斷進行的,我覺得真的很有道理。


接著,老師再引用了Daft,R.L.的文章

"Learning the craft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他說明作研究需要的能力,我覺得真的很有用,所以特別記下可供參考。

1.做研究要有驚喜的部分,而且必須要常是許多錯誤。

2.研究像是在講故事。

3.設計研究像是在寫詩,並非在寫小說。 (要小而美)

4.研究是非線性的。

5.相關的想法都是平凡常識出現的。

6.需要有組織第一手的經驗

7.研究是否有提供新的知識。


這幾個觀點我覺得他描寫的很有新意,

想寫論文像是在說故事,不過我覺得很少有人把論文寫的像故事,

常常很多人都把論文寫的很深奧,然後去突顯自己很厲害,

這樣的人就不擅長說故事的人,因為他的故事很少會獲得認同。

另外,說論文像是在寫詩,我覺得很切實,

因為通常寫詩需要花很久的時間去醞釀,

才能寫出符合意境與合理的詩篇,

寫論文也是,需要去思考醞釀才能寫的恰當。


至於研究文章的種類到底有多少種呢,老師也介紹一番,

第一種是Post,大約3~5000字,重點是要具吸引力,

第二種是會議論文,大約5~8000字,重點是要有新意,

第三種是期刊論文,大約8000~15000字,重點是有周密完善,

第四種是,當然字數就必須最多,內容也要更加的完整。


在寫作前,我們要去思考,文章提供的資訊是什麼,

而對於研究的結果會有什麼貢獻,

還有要如何去說服別人。

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在寫作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老師還說他每次在寫作前都會把家裡整理一番才會開始進行,

我覺得我也是屬於同一種類型的人,

每次我要做報告時,我都會把我的書桌整理一番再開始,

所以我也是屬於緊張型的囉^^


再來老師繼續論述,

說明寫作時,有三大技巧是我們必須要擁有的,

1.Theory skill:理論技巧,去定義概念。

2.Writing skill:寫作技巧

3.Design skill:設計技巧


論文內容寫作方式:

題目:

(1).cover main message 要包含研究主題;

(2).Appealing e要吸引人

(3).Not too long 不要太冗長


摘要:

(1).最後再寫

(2).文章關於什麼主題

(3).約120~150字

關鍵字:不要放與題目一樣的關鍵字

簡介:文章是否被刊登最重要的就是在Introduction。

研究結果:描述研究得知的結果,不要放入個人的意見。

討論:作文獻的分析比較,可以放個人的評論。

結論:重副研究的重點,做整合歸納。

參考文獻:要放最原始、最新、最正確的資訊。

總之~論文最重要的就是要達到精簡Concise,

也要做到不要剽竊,不要提供錯誤資訊。


聽完老師這些內容後,我真的覺得寫論文好不簡單唷,

除了要寫得出來外,要注意的是想也很多,

現在我們正處於思考論文方向的階段,

所以最好能夠依照老師提供的方法去探討,

這樣才能把論文寫得好吧!



今天的研討會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除了聽了老師的專題演講外,

我們也看了三位研究生的報告,

原來寫論文就是這樣,

能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有初步的認識,

今天的收穫真的很多,相當的充實。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11/30圖書資訊學研究:演講-A Review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 by temporal evolution

今天的課程請到了淡大的陳亞寧老師,

陳老師主要跟我們講了幾的大重點,

1.Library automation 圖書館自動化

2.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Services電子資源與服務

3.Metadata and DLs/e-learning詮釋資料與數位學習

4.IR機構典藏

5.Web2.0

6.Metadata and Digital Preservation數位保存


在圖書館自動化部份,老師先從歷史演進開始說起,

讓我們對圖書館自動化的概念能更清楚。

而電子資源部份,老師有提及不同國家有不一樣的作法,

像已開發國家-英國,他們對於認證就有特別的作法,

他們在電子資源部份有建立統一的價碼機制,而且在保存方面,

期滿可以在國家圖書館有合法的保有一份,而且最特別的是,

它們採用ID通用機制,讓電子資源的認證可以更加的客制化,

我想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而現在的電子資源問題,最主要還是在紙本與電子期刊的訂購,

老師提出big deal問題,使得有品質上的問題,

因為大量購買有"i"的期刊,而造成排擠問題,

所以這是我們需要去省思的。


在Metadata部分,當然通常老師問我們它是什麼,

我們都會很自然的說他就是data about data,

當然它的確是,而老師覺得他覺得最好的解釋是:

In general,all information object,regardless

of the physical or intellectual from

they take, have three features-content、

context and structure.


而Metadata的功能分為管理描述長久保存技術使用

而老師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功能的重要性,

他說曾經有同一個作家畫了兩幅畫風差不多的畫作,

畫的價值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拍賣時,兩幅畫價錢差了快100倍,

原因在哪裡??

答案就是因為賣畫的單位管理方面有所不同,

在賣時,賣方清楚的訴說此畫的歷史,曾被哪位名家收藏鑑賞過,

所以賣的好價錢,另外一方就直接販賣,價錢當然差的多。

因此我們能了解,metadata功能是用一定的重要性。

而Metadata的特性,分為來源產生方式本質狀態

結構語意層級

Metadata的應用原則有四點:

1.採用現行的標準

2.現行標準為依據,再進一步限制

3.採用資料值的標準

4.不另外自訂立新的資料元素

藉著,老師舉了很多案例是有關採用不同標準,

而在做數位典藏時,要採用哪項標準,

要考慮四項因子:Data、Community、Domain、Function,

之後就能判斷哪種標準才適合著錄。


接著老師開始說有關機構典藏的議題,

機構典藏之後發展的問題就是他會與OAJ相交錯,

這是我們必須去思考的問題。


最後,老師講到這幾年很熱門的數位保存議題,

其實在四年前老師的課就聽說過這樣的內容,

不過我一直以為這項工作是一職有再持續進行的,

沒想到到現在才開始有漸漸重視保存的問題。

老師提及數位保存主要是在防止資料遺失、載體損壞與舊時

以及內容重新呈現。而他幫我們釐清觀念,

保存並不是備份那麼簡單,其實他背後牽扯的議題有很多。


最後,老師提到數位典藏等工作,都要重視Interoperbility,

互操作性,讓彼此不但能互通還可以互相操作。

而未來,數位化的工作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我們也很期待老師在這領域能有很多創新的工作出現。

以前就上過陳老師的課,也去他工作的中研院參觀過,

這次他的演講更將他的工作,以及經歷與我們大家分享,

讓我們了解我們圖資領域中真的是非常多元化的,

很開心能再次聽到老師講課,讓我們不但了解數位化工作,

也了解老師的經歷與努力,使我們學到很多,

這幾次的演講課程真的都讓我們十分的充實!!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11/25圖書資訊學研究-演講:資訊社會學

今天的課程 老師請到了台大的林奇秀老師來演講<資訊社會學>,

由於我們早上剛上了資訊社會學,而這兩周的報告正好是SCOT與ANT理論,

所以好像特別懂老師在說的內容,也增加我們對理論的熟悉度。

首先,老師以口說與書寫的方式進行演講,我覺得真的很特別,

雖然因為有時會因為老師講得太快而沒有記到筆記,

不過也讓我們能專心的去聆聽!!


一開始老師先介紹資訊社會的代表人物-Rob Kling,

由於我們在資訊社會學課程的第一堂課就讀過幾篇他的文章,

所以老師在講解時我覺得很熟悉,也有在複習一次的感覺。

我覺得資訊社會學的確像老師所講的其實是一種study Field,

因為裡面包含的是跨學科的知識,而資訊社會學這個名詞,

雖然好像會有點誤導與歧異,但是目前為止好像大家還是採用它,

我想可能是因為這門學科還是要有一個通用一致行的學名吧!!


由於上星期的資訊社會學課程是由我來為大家導讀與介紹SCOT理論,

所以老師在解釋時特別能理解,SCOT是社會建構理論,

也就是去評估、預測一個使用新科技的相關團體的人們,

他們對於此技術的想法、假設、期望,

而得到的結果讓組織們能去評估參考,

並能追朔物寄歷史的流變,讓問題浮現,

讓組織能適度的去重新配置內部組織,

使在科技變遷的時代下能夠發展下去。


而剛好今天的資訊社會學是在講有關ANT理論,

ANT是行動者網絡理論,它是在探討人如何使用科技,

科技如何影響行動者,所以理論主要試探討人或非人

在網絡中發展的情形以及它們的文化發展,

其實與SCOT理論有點類似。


再來的理論是STIN,它是社會科技互動網絡,

是由Rob Kling提出的,將社會看成物質和人組成的網絡,

但他沒有那麼強調科技物件的主動性。它是在分析社群中

人、物、規範、程序,探討相對穩定的網絡關係,

應用於ICT中,觀察它如何變遷。

老師說他與ANT理論也有一些關聯性,

而其中它所論述的網絡不像ANT只關心一個網絡內部的事物,

STIN也注重網絡之外以及附加網絡的發展,

探討網絡中互動的情形。

另外,老師還提到其實許多

資訊社會學理論主要在探討有三方面,

分別為

1.Regulation常規、2.Normative道德、

3.Social Cognitive社會認知。

而許多理論都湪討這些面向。


最後老師提到,資訊社會學重視有兩個面向,

而且應該是要分開探討的,

分別為學術關懷與學術政治。


其實我覺得資訊社會學這門學科,或者說是門研究,

它包含的眾多理論真的可以去幫助我們了解科技發展以及

在此網絡中的人們發展的情形,以及他們運用科技的情形,

以圖書館來說,自動化系統、OPAC介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領域來學習這門課是挺重要的!!


今天由於整天都在上資訊社會學,不館是課堂上所

學習的理論,還是林老師的介紹與分享,

都讓我對這領域有更深的理解,

覺得今天過得很充實。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11/18圖書資訊學研究:演講-國際數位產業固定價格銷售制度之發展與政策

今天的課程老師請到淡江大學的邱炯友教授來演講,

由於以前就常聽老師授課,所以以為會聽到跟以前有關的議題,

不過這次邱老師要來為我們說的是有關於圖書固定價格的計畫,

我覺得這個題目還蠻新穎的,而且這不只跟圖資界有關,

身為圖書的消費者,這項議題也是需要大家所重視的。


首先,老師先為我們說明這個計畫的背景與發展,

因為這是老師目前進行的計畫之一,

由於這項計劃在某些歐洲國家是有在實行的,

因此他藉由研究來觀察這其中的可行性。


而固定價格的意義是什麼,固定價格有很多不同的名稱,

例如fixed price、Resale price maintenance(限制商品轉售價格)、

Net book agreenment(圖書淨價協議,NBA),

其實它主要的概念就是要對於圖書的零售價給予維持定價,

或是有限度的折扣,而爭取有利的合理利潤。

老師有提到,市面上的書店常會以打折促銷來進行行銷,

但是這種方式其實是我們長期累積下來的消費習慣,

這不見得是最好的銷售方式。


那這樣固定價格的方式該如何進行,

老師說明有兩種方式分別為制定法律與業者之間的協議,

而制定法律方面,目前是以欲達到文化多樣性的德國、法國有在實施,

而由於這樣的控制書的價格與折扣,

所以常會造成業者之間聯合而取得利益,

但是這是違反公平交易法的,但是由於圖書並不是一般普通的商品,

所以因此我們可以把圖書暫定一個獨立的商品。


再來老師提及有關各國對於圖書的徵稅,像台灣所有商品都已含有

5%的稅,但其他國家一般的稅與圖書稅是差很多的,

像英國而言,他們一般商品稅是佔17%左右,但圖書稅只要4%,

因此在歐洲國家而言,圖書的稅是很低的。

因此其實各國文化推動這項政策都會有

因不同背景與文化而受到一些影響。


接著老師以英國實施Net book agreenment(圖書淨價協議,NBA)

的狀況,英國在1900年左右開始實施這個政策,

但是許多書店有不同的意見與反對聲產生,

因此在1995年停止這項制度,在1997年正式廢除,

但當然在許多不同相關關係人而言,廢除是有好有壞的,

但是他們卻發現NBA廢除後,除了暢銷書以外,一般書並無便宜多少,

所以感覺廢除後也沒有實質上的改變。


而在法國另有一項制度稱為lang law,他強調文化多樣性,

認為固定價格事一項工具而非目的,使藉由圖書統一書價制度,

達到文化個別自由度。而目前法國的Fixed Price書商販售圖書最大的是5%。

而老師也舉了一個最近的例子是有關Amazon網路書店違反lang law的情形,

因為Amazon有提供免費運送書的服務,所以被罰1000歐元,

可見這項制度對於法國出版業界而言是相當重視的。

而在日本的制度為「再販賣價維持條約」,

這也就是將禁止壟斷法排除在外,

讓在偏遠地區的書店不會快速倒閉。


我覺得聽完那麼多國家都有設定這樣的制度,

但是台灣到底做不做得起來,其實老師也不敢保證,

只是以我們目前書店的經營狀況來看,

他們其實都還是習慣以折扣促銷方式賣書,

人們也已經習慣買有打折的書了,

所以老師建議是若要實施這樣制度,根據消費者心態,

我們必須要讓他們感受到對她們有實質的意義,

這樣制度才有可能建置起來。


我覺得這樣的議題其實很具新穎性,

雖然老師舉的例子我們之前上課有聽過,

但是這樣的題材卻是我們從沒想過的,

現今出版社與書商的既定模式其實是有點混亂的,

若是能夠採用一個這樣的方式也許能消除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

但是以書店業者的角度來看,

他們當然不希望因為有這樣的制度而減少他們的利潤,

但出版社而言這個制度確是有幫助的,

所以我很好奇往後這項制度會不會在台灣實施,

若真的實施之後到底真的能夠讓每個關係人都欣然接受嗎??

雖然很多人覺得這制度不是很理想,但像英國廢除後,

其實也沒有很大的改變,由於這計畫還在進行當中,

希望之後能得知他後來的發展。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10/28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七週-演講:認知與設計

今天的課程老師請到了高醫大心理系的蔡志浩教授來演講,

一開始我對於這個演講題目並沒有很深的感覺,

不過當蔡老師開始說明有關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後,

感覺這真是一個很有趣及創新的議題!

首先,蔡老師先說明心理學中歷程與表徵的解釋,

讓我們對心理學的印象慢慢重現,當他在說明洞察與觀察的差別時,

我發現以前我對於這兩個詞並沒有特別的區分,

我總覺得這是異名同義的詞,沒想到老師提到說

洞察=f(觀察,適當的知識),也就是這三點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缺乏知識的觀察是盲目的;缺乏觀察的知識是空洞的,

我覺得老師講得真的很有道理,身為一個研究者若是我們

在觀察時沒有知識或是深入觀察,那出來的結果一定不會正確。

接下來,我們談的是服務與服務工程,

老師說台灣已經邁向服務經濟的時代,

因為服務業已經超過75%,

但是重點是我們服務品質一直沒有提升,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服務並不像以往的理念是被動、保守的,

現在的服務應該是主動創新設計體驗的,

我們要以方法與科技導向的去進行服務,所以服務設計是重要的。

再來,我們談到創造需求與滿足需求方面的議題,老師說

創造需求=發現需求=突破新向

而心向就是我們所謂的刻板印象,

就像我們對很多商品都保有既定的刻板印象,

但是若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其實我們對此產品的需求並不是只有我們既有的刻板印象而已,

我覺得這點是要告訴我們,要創新與發現就要常思考,

多點的思考才能創新,創新才能創造價值。

再來,老師舉了許多的設計失敗的產品,要我們去了解它背後的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高鐵的售票系統還有高雄人行燈裝置,

以高鐵德售票機制來看,以雙介面的設計系統真的不是很恰當,

以我們一般常接觸科技的使用者對於介面就產生懷疑與不確定,

更何況是一些平常沒在使用新科技的廣泛使用者呢?

老師說這個就是在設計時忽略使用者的特性。

另外,人行燈置採用外圍燈的減少代表時間在倒數,

我覺得這是一個失敗的標新立異之設計,

他故意設計的與其他縣市的裝置不同,

但是最後發現人們看不懂然後又在加上文字說明,

我真的覺得這些有點多此一舉,是不是應該採用大家

所熟悉的感覺與習興趣設計就好了呢?

當然還有很多有趣的例子,真的讓我們思考了很多設計與服務的關聯。

最後,老師提了一個metal model的模式

他說同一個裝置會因為使用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

像他舉的例子式冷氣搖控器,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

我們是屬於一次將溫度調冷5度,

還是調成少一度而慢慢讓室內保持恆溫,

而正確的是第二種才是對的,

但是很多人卻覺得快速讓他低溫才有效果,

這就是認知的不同。


而設計時我們必須要去探討服務的接受度與產品易用性,

並且要符合可理解、可學習、可記憶、可容錯、有效率的商品,

這樣才能避免與使用者不符的情形發生。


我覺得了解設計、認知與服務後,

我們可以反觀在圖書館領域,

為什麼我們精心設計的OPAC會常常並使用者抱怨難用,

或許我們真的沒有去思考這樣的設計與介面會有增加使用者的負擔,

或是根本不符合他們習慣的瀏覽模式,

反觀現在的一些網路書店的介面才深受使用者的喜歡,

不過現在很多OPAC也慢慢的再做改變,

我想我蠻期待之後圖書館的OPAC介面到底能做到什麼樣的服務,

我覺得是一個可以觀察得議題。


這次的演講,其實主要是要讓我們了解認知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要我們從中去思考,因為我們常常會把一些東西想得太複雜,

其實有時一些簡單易懂的東西反而才是符合大家需求的,

今天的演講雖然只有短短的2個半小時,

但是我們好像深入去探討每個系統以及潛在使用者的想法,

讓我們練習去思考以不同觀點去看待事物,

我覺得我們身邊真的有很多事物有待我們去觀察,

接下來我想我真的會去嘗試以不同的觀點去觀察一些事情,

我想這樣反覆去思考,對於之後在做研究上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連結:Taiwan2.0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10/19圖書資訊學研究第六週-演講:Studying user behavior,research techniques 101

今天的課程請到淡江大學的賴玲玲老師來演講,

由於玲玲老師是我們之前在淡江就很熟悉的老師,

所以今天這個演講讓我特別的興奮。

今天主題是在探討有關研究方法以及資訊行為,

首先老師先說明研究的方法,分別有以下幾項:

1.obstrusive V.S. unobstrusive method 深入與非深入方法

2.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量化與質化方法


3.Netnography網路民族誌


深入的研究方法包含訪談、問卷調查、研究日誌、

觀察法、使用者滿意度;而非深入的研究方法

包含eye movement traces、system logs紀錄檔、

Hiddenobservation、Audio/vedio recording錄影紀錄、

Archive典藏。 而這兩種研究方法當然有優點有缺點,

像有人就認為深入的研究因為研究生皆為事先通知被訪者,

所以有可能會給於研究者所要的結果;

而非深入的研究方法有人認外部能以表面印象去探討使用者的真正動機,

所以要選擇研究方法時,研究動機與目的一定要清楚。

這些研究方法中,我記的以前在上課時,

有老師曾向我們說過一個觀察法的例子,有個研究生是要

研究學校清潔人員的資訊需求行為,

之後他每天都去陪那些清潔人員聊天,進一步探討他們的需求,

由於學校清潔人員皆在晚上深夜進行工作,

所以他每晚都在做觀察法的研究。

因此今天提及這些研究方法讓我印象很深。

在量化研究中,老師提及以前我沒有聽過的實驗法 ─Field Experiment

我覺得這種在真實環境中觀察使用者反應,我覺得很有趣,

加上小蝶老師提到學姊的論文例子,我認為這種研究方法是可以使用看看的

,也很期待學姊使用此方法的研究結果。


再來,老師開始在說明有關Usability Testing 可用性測試

現在真的有很多研究都在做系統可用性或是介面分析,

但做出來的結果到底是不是真的對系統有所幫助這是可以深入省思的。


之後賴老師提的主題為網路民族誌

所謂網路民族誌就是在網路上去了解某特定族群的資訊尋求行為,

並進行分析比較。這個其實我並不陌生,

因為以前在賴老師的課堂上做過類似的報告,

老師是要我們去探討一個學科,

並利用民族誌與網路民族誌的方法去觀察這學科的特性與需求。

在民族誌方面,我們的主題學科是化學相關人員,

所以我們花了一兩堂課的時間去化學系的必修課堂上去進行觀察,了

解他們的學科內容,之後在網路民族誌的部份是加入他們的討論族組,

我們定時去觀察他們討論的問題,

也在論壇上發表有關科學問題觀察他們的回答方式,

而最後比較一下我們學科與化學系的不同。

我覺得這種研究其實十分的有趣,雖然要花很多心思去做觀察,

但是往往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有趣的事物與發現。

因此老師今天在提及這方面研究時,我是相當有感覺的。


為了讓我們了解網路民族誌,

老師也舉了一個所謂The Diderot effect,

也就是又點配套消費的涵意,

我覺得研究涉入於行銷與市場分析也是很有趣的。


最後,老師就在說明他近期作的實驗,

是有關homeschooler的資訊行為,其實以前我從沒接觸過

這樣的名詞,應該是說我不知道這樣的族群有在台灣出現,

所以對於這樣研究我覺得很新奇,

但這樣的族群我們從沒接觸過,

我覺得做出來的研究結果,

應該會有一些與我們預期不同的事出現吧!!


今天這個演講,我們不但了解研究方法的種類與用法,

也探討了一些將研究方法運用於行銷方面的討論,

我覺得大家今天討論的非常熱烈,

可能是因為研究方法是我們必須要會使用以及深入了解的,

很高興今天能學習到這領域新的資訊,讓我收穫很多。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10/12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五週:演講-建構描述性後設資料之理論架構

今天的課程請到藍文欽教授來演講,

藍教授一開始先說到他講的內容不與資訊組織沒有很相關,

但是我們卻很期待他的演講內容會與資訊組織有什麼相關性!


藍教授首先先介紹許多她最近看到的一些短文,

雖然是跟我們不同領域的主題,但是他總覺得許多事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我們在每個學科裡都可以互相學習的,所以有很多事是需要大家去思考的。

教授再來連續說了幾個學者的原則理論,要我們從中思考,

他說:「我們要以不同的觀點來看我們熟悉的東西,

或是利用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來豐富資訊組織的內涵。」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常拘泥於一味接收資訊,

而沒有花時間好好想想我們所學的東西,也就是我們一項重視know how,

都沒花時間在想why,所以若我們能再進一步去思考,

或許我們能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接著教授又介紹與引用幾個學者提出的原則與理論,

其中我對於Ranganathan、Shera以及Bates的理論最有印象,

Shera曾提出我們要以宏觀面以及社會面向去思考資訊組織對社會傳播、

應用、知識發展有什麼樣的貢獻,必且也提出知識組織的概念,

他說明資訊組織是以接收者為導向的傳播,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資訊組織到底能為社會提供什麼,就像小蝶老師說的,

我們圖資人必須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我覺得這是相同的理念,

而這個價值與貢獻是什麼,是我們該去找尋的。


例外,還有Bates所提出資訊檢索行為的三個原則,

(1).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最少努力原則

(2).Unself-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非自我意識的資訊尋求

(3).Importance of influential figures in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需求受重要他人影響。

這個理論我很有感觸,因為以前我曾寫過兒童資訊尋求的報告,

他們的確是符合最少努力原則,也就是若過程太複雜,

他們容易放棄,另外他們最容易受父母、老師等重要他人影響,

因為他們在那個年齡層最主要影響他們的還是父母與指導者,

所以我覺得的確是如此。

最後教授提到的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以及共同知識理論(Mutual Knowledge)

這兩個理論我覺得的確是互相呼應的,

以館員來說它們與使用者之間是透過符號來互動,

而他們也必須要有共同的知識才能互相溝通,

我覺得我們也可好好思考館員與讀者間為何會有

溝通上的問題發生,問題產生就是符號與共同知識出現偏差,

那我們要如何與讀者達成共識,

也許我們應該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幫助他們時不要太常用艱深的專用術語回答他們,

設計圖書館時除了運用我們專業的分類編目外,

也要以讀者的需求與便利為主要考量,也就是

小蝶老師說的要符合讀者的便利性而不是館員的便利性。

雖然原則與理論有很多,

但是或許圖書館在運作上來看會有一些困難與阻礙,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研究時多想想,看是否有實質的幫助。


今天聽了很多理論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讓我反思很多,

其實我還有一些老師提出的觀點有一些想法,

但是或許都還是要自己主觀的感受,不過我想我多去思考,

說不定會讓我想到更多可以研究的方向。

今天這堂課讓我一次接觸到很多圖資原則理論的內容,

藍教授所說的東西真的很寶貴,一堂演講課讓我好像

走過資訊組織與社會學的歷史一樣,真的學到很多。

註:

Ranganathan提出資訊組織的四個原則

(1).The canon of impartiality 公正不帶任何色彩

(2).The canon of parsimony 簡約

(3).The canon of sought heading 要符合讀者需求

(4).The canon of local variation 地區多樣性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10/5圖書資訊學研究第四週:演講-資訊計量與研究

今天的課程,老師請到台大的黃慕萱教授來演講,

主要的內容是在說明科學劑量學的一些研究。

首先,她先跟我們解釋名詞,現在有許多計量學的名詞,如:

書目計量學、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等等,

他說我們可用計量學來進行一些計量科學、統計的活動。


黃教授提供他近期進行的四項評比研究,讓我們了解計量學的應用。

他說明世界各地皆有在做大學排名的研究,一開始是出現在上海與交大,

只是他們評比的指標皆不是那麼的客觀,

但他們又說明這研究是評估大陸的大學,那為什麼評比的語言要用英文呢?

我覺得做這種排名多多少少都會牽扯到利益,

但是要做真正客觀的排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如黃教授所說,

「排名是一種Quick and Dirty」,也就是我們能很快了解資訊,

但是他卻包含許多複雜的因子。

另外黃教授又提出幾點會影響排名的因素,像是師生比、規模、指標...等,

而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大學排名裡,泰唔士報就有一些問題存在。

由於泰唔士報不是像上海、交大是重視數據統計,

他們所重視的是同儕評鑑,

但是我到底要怎麼去評定同儕評定的公正性與權威性,

尤其是他們的數據顯示又容易令人造成誤解,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排名統計都是可信的。


雖然很多人不認為排名就可以代表一切(包含主講者),

但是由於他是最快看出一個大學整體的方式,

也是作為資源分配的工具,因此,排名的存在是可行的。

黃教授再來就介紹她所做的研究,分別如下:

(1).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

從「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及「學術卓越性」

三大面向為評估指標,其中論文品質指標比重為80%、

數量指標比重為20%,同時著重短期指標,

也就是學校現階段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質量,皆能即時反應在名次上。

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利用「h指數」,

即學校論文及老師著作被引用次數,做為在校級評估以評估。

這樣質量與數量間都兼顧到了。

(2).ESI資料庫檢索統計

(3).台灣國際合作研究績效評估之分析

(4).台灣生醫農學門學術績效分析


其中,老師有提到一點有關合著作者的順序,

原來還有一個"通訊作者"存在,

而且他的重要性不比第一作者低,

以前我們只知道作者排序是依照貢獻度,

很少接觸到這個名詞,因此從中了解到,是意外的收穫呀。


在這些研究數據與方式,我覺得有一些東西其實有點深奧,

或許是因為我對書目計量學的內容並沒有很熟,

但是能做出那麼多的研究統計真的很令人佩服,

看到那麼多排名、績效分析、數據統計,

其實根本有點難想像真是圖資人能做的,

所以當同學問教授,我們圖資的統計並沒有很深入研究,

這些數據教授是如何做出來的,

教授說其實我們圖資厲害的地方是"權威控制",

一旦我們能提供完善的權威控制,就能輕鬆管理這些數據,

聽完這個演講讓我又接觸到我們圖資另一方面的領域,

我覺得真的很有趣,原來我們的領域真的有太多不同的新資訊與知識,

因此,也就是說我們未來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我們要不斷的一直學習下去,才能因應這快速的時代變化。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9/28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三週:IR與Goolge歷史與發展

今天老師上課的主題有兩個部份,分別為IR以及Google的發展,

首先,老師先向我們介紹何 謂IR,現在很多聽到這個縮寫就會自然的想到

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但是這裡只的是資訊檢索與儲存

(Information Retrieval),它的意思是了解資訊儲存、分類、擷取、索引

與瀏覽,因為現在網路資源眾多,要如何去檢索資訊是一個相當重要

的課題。


之後老師播了電影「AI 人工智慧」的小片段,它主要是要我們知道,

片中的萬能博士就是一種資訊檢索系統,或許未來搜尋引擎就長成這樣,

那他真的能夠幫助人類找到我們所需要的資訊嗎?

老師說其實檢索資訊是自己找到,而不是search Engine幫你找到的,

所以要怎樣Query以及下關鍵字就是檢索成敗的關鍵。

我覺得很有道理,其實很多人常在說為什麼搜尋引擎找不到自己要的東西,

但其實是因為自己下的關鍵字的能力不足,

所以要培養資訊素養與檢索技能,是找尋資訊很重要的能力。

另外,老師也提出了幾個檢索查詢資訊的功能,像是整合查詢,

說真的,雖然說它的目的是在解決資料超載的問題,

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分類式的查詢,因為在查詢時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查

的資料類型是什麼,可節省過濾不必要資料類型的時間。

在老師介紹的檢索功能裡面,其中的 google alerts以及

相關性回饋(Relevance feedback)這兩個功能我還沒有使用過,

下次尋找資料時,我一定要使用看看,因為我覺得它是一個挺不錯的工具。


再來,老師運用M.Lesk所寫的The Seven Ages of IR,來敘述IR的歷史,

分別如下:

(一). Childhood(1945-1955):出現KWIC、KWOC的查詢方式。

(二). The School boy(1960s):大量系統、商業化公司出現。eg:Dialog

(三). Adulthood(1970s):大量全文資訊、布林模式出現。

(四). Maturity(1980s):資料成長,重視檢索的速度以及使用者介面。

(五). Mid-Life(1990s):數位典藏與搜尋引擎興起。

(六). Fulfillment(2000s):網路、多媒體與庶民文化(ex:blog)盛行,

出現知識經濟的概念。

(七). Retirement(2010s):大量典藏出現、重視數位學習、

國際化與生物技術。

另外,他還預測未來Q&A on the screen(感覺像AI人工智慧的萬能博士),

以及圖書館成為資訊的領航員。

最後,老師開始介紹一些google的發展以及各國數據,

我們可以清楚的得知google是一個發展極為迅速的公司,

它提供的功能真的是非常的多,而且有些的確是有符合以使用者角度

去提供服務,雖然google對於圖書館產業造成極大的威脅,

但它的確有令人佩服與學習的地方。一般google的使用者所需要的

是培養好資訊素養而去善用它;但我們圖資人員必須要做創新的資訊專

家,要專業的去善用google,這就是我們和一般使用者最大的不同。

雖然我們無法做到像google這樣如此重研發的資訊業,

但我們卻能夠把圖書館營造成一個入口網站,我們提供資訊行銷的服務,

我覺得這是圖書館一個相當重要的發展。而身為圖資人,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就是是我們最大的使命與任務。

其實,我們圖資界裡常常在討論,若google成立google library,

那實體圖書館存在的價值會不會被取代,這讓我想到第一堂課時老師提到,

對自己學界產生存在價值的疑慮就代表我們自己的自信心不足,

若是我們對我們的領域充滿信心,那就不會產生懷疑。

雖然有自信很重要,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待這樣的威脅,

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太過擔心圖書館會被取代,

以前我曾聽淡江圖書館館長講過,他說:

「若我們比不過人家時怎麼辦?那就找他合作或是向他學習嘛!」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google是一個威脅,我們不妨學習它成功的方法,

適時的與他們合作,如此一來我們必能將實體與數位資料

做最完善的處理,就像老師今天上課所說的,

我們去設計創造入口連結,並給予最佳的行銷策略,

為使用者創造最大的價值。

Note:
上課提到的AI人工智慧片段: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9/21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二週:圖資演進&我的圖資概念圖

今天老師是介紹圖書資訊學的概觀、演進與意涵,

首先他先告訴大家,我們要有信心和規劃,

因為身為圖資人員就是缺乏信心才會老是在問:

到底圖書館存在的價值在哪?如果數外化了,還要圖書館嗎?

這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信心,無法正確找到答案。

有關圖書館價值問題,從我們以前在大學時就不斷聽老師們在說,

但好像一直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我認為科技發達的確會影響到圖書館,

只是改變的是圖書館的型態但絕對影響不了圖書館存在的價值的!!!

這點我是非常有信心的(我要當有信心的圖資人)


接著老師介紹圖資學的演進,從目錄學、文獻學、

資訊科學到現在的圖書資訊學,也提到現在圖資學的疑慮,分別為

1.缺乏理論,經驗知識居多 2.板塊式的知識構成 3.以工作業務發展出的知識

我認為就算是板塊式的知識構成也沒什麼不好呀,就像老師說的,

雖然沒有理論基礎,沒有初進階知識之分,但是我們的確是隨時在接收新的

知識, 我們是與時俱進的學科,這樣就是我們的競爭力,

也就是我們在研究的都是最新、最及時的東西, 那不是很好嗎??

雖然我們有時會遭受到一點挫折,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學生從事編目

工作, 他主要編的資料類型是樂譜,而我們在學校學習時,

編的不是書不然就是非書資料或期刊,

根本很少去接觸像樂譜或地圖這些特殊類型,就是因為沒有理論基礎,

所以我們無法變通,但也因為有這樣的問題,

我們就能有更多新挑戰要去面對,一定也會讓我們有所進步的。


之後老師提到圖資的共識是多元化跨學域大學門

也提到Ranganathan5律中, 說明圖書館是一個有機體來作呼應,

因為我們沒有完整的理論基礎,但是我們絕對是一個不斷成長的有機體,

而且發展下去一定會越來越廣、越來越多元,

老師說這樣也會有新的挑戰與刺激出現,所以這是我們往後要面對的。

最後老師給了我們一個簡而易懂的圖書資訊的意涵,就是:

「以人為本,讓使用者快速有效的找到有用的資訊,並為他們創造價值」。


我的圖資概念圖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閱讀講座:閱讀的樂趣

今天下午我參加了一個閱讀的講座,雖然名字是閱讀的樂趣,但是他重心是放在閱讀與學習之間 的關係,演講內容提及,閱讀是一種自學的培養以及思考的工具,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人類除 了透過口語相傳來學習之外,在正式的學術傳播中,閱讀當然是重要的一塊,由於所有的出版物 都是要靠閱讀來理解的。主講人也說,他認為閱讀是平等的,因為書不會在意讀它的人是誰,所以大家是在同一個起跑點上,差別是在讀者的認知,因為每個人透過閱讀後的想法見解都會不同,所以除了要會閱讀之外,分析閱讀內容的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培養的。

另外,主講人給我們看了許多國內外中小學生閱讀的排名,台灣的學生位居後頭,但是倡導閱讀是許多學校與圖書館一直不斷在做的事,但我們的學生還是不喜歡閱讀,那原因到底在哪?主講人說因為台灣的學生在學習時是十分不快樂,因為他們是「勉力」的在學習,也就是「勉強努力的在學習」,並不是真的為了自己的意願與興趣而去閱讀的,所以閱讀起來當然沒有動力。我回想起自己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也十分不喜歡閱讀,尤其每個禮拜有兩堂閱讀課,每次看完書就要我們回家馬上寫心得,就覺得好麻煩,而且寫心得又有標準的格式,要我們按照老師規定的格式撰寫內容,所以本來就不愛閱讀的學生就覺的閱讀更是麻煩的事。其實自己當初就跟現在的學生是一樣的,因為被勉強所以顯得不願意,使得閱讀變的事件麻煩的事,漸漸就被聲音、畫面的電視所取代,所以我們那時"電視兒童"絕對比"愛看書的兒童"遠遠超過很多。我覺得因為台灣是採取"填鴨式教學",我們按照老師幫我們安排好的步驟一一去行動,所以我們的思考與想像力就會無形的被抹煞,我覺得這是教育體系應該檢討的。

我曾經聽一個老師提過他住在美國時,他女兒在美國讀書,學校所推動的閱讀活動,內容是學校圖書館會列出一個優良書單,學生可以隨自己興趣去閱讀,閱讀越多的學生就可以得到當地很有名Pizza的兌換卷,但前提是要家長與學校配合,從中觀察孩子是否真的有在閱讀,他們就是採信任制,它們相信家長不會為了讓孩子吃到pizza而包庇,孩子也不會為了獎勵而撒謊自己有閱讀,這個活動辦的非常成功,最後開了一個閱讀會,讓孩子發表自己的心得,他們發現以這種方式去推廣閱讀,雖然是有利誘的去倡導,但是這個活動使得學生主動的去閱讀,不強迫他們寫心得,反而給了他們空間去思考,這樣的確會增加他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反觀台灣,我覺得臺灣要推動這種閱讀活動並不容易,因為家長一定會因為小孩的需求而包庇不想閱讀只想拿獎品的孩子,我覺得閱讀的習慣除了是學校教育體系的問題,家庭教育更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今天聽完這個演講,讓我反思到許多的觀點,我覺得閱讀不是一件難事,難的事要怎樣讓人主動、有興趣去閱讀,這是我們圖資人員該好好思考的,主講人也提到要提高閱讀風氣就要讓他們從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開始閱讀,先找到閱讀的樂趣後再大量的讓他們去閱讀,這樣才是培養閱讀習慣的方法,所以以台灣一些強迫閱讀的教育方針,要怎麼改進是現今教育家必須好好思考的地方。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9/14研究所的第一天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上午上的是資訊組織,雖然館長只有介紹一下課程大綱,但是我發現好多熟悉的名詞出現在講義中,像是Taxonomy、Thesaurus、FRBR、Dublin core、ontology....等等,雖然有些已經有點遺忘,但是我想只要在複習一下,大學的記憶應該就會慢慢浮現了吧。而且老師的課程中除了講理論外,也有應用與參訪的部份,這是在大學的課程中比較沒機會接觸的,我要好好把握才行。

下午上的課是所長的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老師介紹了許多圖資界的重要議題與最新資訊,課程的內容十分活潑,也安排了幾場演講讓我們能了解各領域最新資訊與發展方向,其中也找了幾位淡江我所熟悉的老師,很期待能夠以不同身分上他們的課,我想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吧!!! 另外,今天也聽了學長姊去馬來西亞服務的報告,我覺得去那裡當志工好像真的很充實,除了向他們宣導我們所認識的圖書館作業與方式,也將最新的資訊帶給他們,讓他們也能有所進步,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雖然在課堂中老師詢問我們是否會去的意願,當時因為還在思考與猶豫所以沒有舉手,不過事後想想能去別的國家看看他們圖書館的發展情形好像很不錯,或許有機會的話我也能去看看!!

總之,開學第一天對於許多事情或許還不是很熟悉,但我想我會慢慢的學習,希望能快速的適應環境與課業,我要好好努力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