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10/28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七週-演講:認知與設計

今天的課程老師請到了高醫大心理系的蔡志浩教授來演講,

一開始我對於這個演講題目並沒有很深的感覺,

不過當蔡老師開始說明有關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後,

感覺這真是一個很有趣及創新的議題!

首先,蔡老師先說明心理學中歷程與表徵的解釋,

讓我們對心理學的印象慢慢重現,當他在說明洞察與觀察的差別時,

我發現以前我對於這兩個詞並沒有特別的區分,

我總覺得這是異名同義的詞,沒想到老師提到說

洞察=f(觀察,適當的知識),也就是這三點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缺乏知識的觀察是盲目的;缺乏觀察的知識是空洞的,

我覺得老師講得真的很有道理,身為一個研究者若是我們

在觀察時沒有知識或是深入觀察,那出來的結果一定不會正確。

接下來,我們談的是服務與服務工程,

老師說台灣已經邁向服務經濟的時代,

因為服務業已經超過75%,

但是重點是我們服務品質一直沒有提升,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服務並不像以往的理念是被動、保守的,

現在的服務應該是主動創新設計體驗的,

我們要以方法與科技導向的去進行服務,所以服務設計是重要的。

再來,我們談到創造需求與滿足需求方面的議題,老師說

創造需求=發現需求=突破新向

而心向就是我們所謂的刻板印象,

就像我們對很多商品都保有既定的刻板印象,

但是若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其實我們對此產品的需求並不是只有我們既有的刻板印象而已,

我覺得這點是要告訴我們,要創新與發現就要常思考,

多點的思考才能創新,創新才能創造價值。

再來,老師舉了許多的設計失敗的產品,要我們去了解它背後的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高鐵的售票系統還有高雄人行燈裝置,

以高鐵德售票機制來看,以雙介面的設計系統真的不是很恰當,

以我們一般常接觸科技的使用者對於介面就產生懷疑與不確定,

更何況是一些平常沒在使用新科技的廣泛使用者呢?

老師說這個就是在設計時忽略使用者的特性。

另外,人行燈置採用外圍燈的減少代表時間在倒數,

我覺得這是一個失敗的標新立異之設計,

他故意設計的與其他縣市的裝置不同,

但是最後發現人們看不懂然後又在加上文字說明,

我真的覺得這些有點多此一舉,是不是應該採用大家

所熟悉的感覺與習興趣設計就好了呢?

當然還有很多有趣的例子,真的讓我們思考了很多設計與服務的關聯。

最後,老師提了一個metal model的模式

他說同一個裝置會因為使用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

像他舉的例子式冷氣搖控器,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

我們是屬於一次將溫度調冷5度,

還是調成少一度而慢慢讓室內保持恆溫,

而正確的是第二種才是對的,

但是很多人卻覺得快速讓他低溫才有效果,

這就是認知的不同。


而設計時我們必須要去探討服務的接受度與產品易用性,

並且要符合可理解、可學習、可記憶、可容錯、有效率的商品,

這樣才能避免與使用者不符的情形發生。


我覺得了解設計、認知與服務後,

我們可以反觀在圖書館領域,

為什麼我們精心設計的OPAC會常常並使用者抱怨難用,

或許我們真的沒有去思考這樣的設計與介面會有增加使用者的負擔,

或是根本不符合他們習慣的瀏覽模式,

反觀現在的一些網路書店的介面才深受使用者的喜歡,

不過現在很多OPAC也慢慢的再做改變,

我想我蠻期待之後圖書館的OPAC介面到底能做到什麼樣的服務,

我覺得是一個可以觀察得議題。


這次的演講,其實主要是要讓我們了解認知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要我們從中去思考,因為我們常常會把一些東西想得太複雜,

其實有時一些簡單易懂的東西反而才是符合大家需求的,

今天的演講雖然只有短短的2個半小時,

但是我們好像深入去探討每個系統以及潛在使用者的想法,

讓我們練習去思考以不同觀點去看待事物,

我覺得我們身邊真的有很多事物有待我們去觀察,

接下來我想我真的會去嘗試以不同的觀點去觀察一些事情,

我想這樣反覆去思考,對於之後在做研究上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連結:Taiwan2.0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10/19圖書資訊學研究第六週-演講:Studying user behavior,research techniques 101

今天的課程請到淡江大學的賴玲玲老師來演講,

由於玲玲老師是我們之前在淡江就很熟悉的老師,

所以今天這個演講讓我特別的興奮。

今天主題是在探討有關研究方法以及資訊行為,

首先老師先說明研究的方法,分別有以下幾項:

1.obstrusive V.S. unobstrusive method 深入與非深入方法

2.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量化與質化方法


3.Netnography網路民族誌


深入的研究方法包含訪談、問卷調查、研究日誌、

觀察法、使用者滿意度;而非深入的研究方法

包含eye movement traces、system logs紀錄檔、

Hiddenobservation、Audio/vedio recording錄影紀錄、

Archive典藏。 而這兩種研究方法當然有優點有缺點,

像有人就認為深入的研究因為研究生皆為事先通知被訪者,

所以有可能會給於研究者所要的結果;

而非深入的研究方法有人認外部能以表面印象去探討使用者的真正動機,

所以要選擇研究方法時,研究動機與目的一定要清楚。

這些研究方法中,我記的以前在上課時,

有老師曾向我們說過一個觀察法的例子,有個研究生是要

研究學校清潔人員的資訊需求行為,

之後他每天都去陪那些清潔人員聊天,進一步探討他們的需求,

由於學校清潔人員皆在晚上深夜進行工作,

所以他每晚都在做觀察法的研究。

因此今天提及這些研究方法讓我印象很深。

在量化研究中,老師提及以前我沒有聽過的實驗法 ─Field Experiment

我覺得這種在真實環境中觀察使用者反應,我覺得很有趣,

加上小蝶老師提到學姊的論文例子,我認為這種研究方法是可以使用看看的

,也很期待學姊使用此方法的研究結果。


再來,老師開始在說明有關Usability Testing 可用性測試

現在真的有很多研究都在做系統可用性或是介面分析,

但做出來的結果到底是不是真的對系統有所幫助這是可以深入省思的。


之後賴老師提的主題為網路民族誌

所謂網路民族誌就是在網路上去了解某特定族群的資訊尋求行為,

並進行分析比較。這個其實我並不陌生,

因為以前在賴老師的課堂上做過類似的報告,

老師是要我們去探討一個學科,

並利用民族誌與網路民族誌的方法去觀察這學科的特性與需求。

在民族誌方面,我們的主題學科是化學相關人員,

所以我們花了一兩堂課的時間去化學系的必修課堂上去進行觀察,了

解他們的學科內容,之後在網路民族誌的部份是加入他們的討論族組,

我們定時去觀察他們討論的問題,

也在論壇上發表有關科學問題觀察他們的回答方式,

而最後比較一下我們學科與化學系的不同。

我覺得這種研究其實十分的有趣,雖然要花很多心思去做觀察,

但是往往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有趣的事物與發現。

因此老師今天在提及這方面研究時,我是相當有感覺的。


為了讓我們了解網路民族誌,

老師也舉了一個所謂The Diderot effect,

也就是又點配套消費的涵意,

我覺得研究涉入於行銷與市場分析也是很有趣的。


最後,老師就在說明他近期作的實驗,

是有關homeschooler的資訊行為,其實以前我從沒接觸過

這樣的名詞,應該是說我不知道這樣的族群有在台灣出現,

所以對於這樣研究我覺得很新奇,

但這樣的族群我們從沒接觸過,

我覺得做出來的研究結果,

應該會有一些與我們預期不同的事出現吧!!


今天這個演講,我們不但了解研究方法的種類與用法,

也探討了一些將研究方法運用於行銷方面的討論,

我覺得大家今天討論的非常熱烈,

可能是因為研究方法是我們必須要會使用以及深入了解的,

很高興今天能學習到這領域新的資訊,讓我收穫很多。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10/12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五週:演講-建構描述性後設資料之理論架構

今天的課程請到藍文欽教授來演講,

藍教授一開始先說到他講的內容不與資訊組織沒有很相關,

但是我們卻很期待他的演講內容會與資訊組織有什麼相關性!


藍教授首先先介紹許多她最近看到的一些短文,

雖然是跟我們不同領域的主題,但是他總覺得許多事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我們在每個學科裡都可以互相學習的,所以有很多事是需要大家去思考的。

教授再來連續說了幾個學者的原則理論,要我們從中思考,

他說:「我們要以不同的觀點來看我們熟悉的東西,

或是利用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來豐富資訊組織的內涵。」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常拘泥於一味接收資訊,

而沒有花時間好好想想我們所學的東西,也就是我們一項重視know how,

都沒花時間在想why,所以若我們能再進一步去思考,

或許我們能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接著教授又介紹與引用幾個學者提出的原則與理論,

其中我對於Ranganathan、Shera以及Bates的理論最有印象,

Shera曾提出我們要以宏觀面以及社會面向去思考資訊組織對社會傳播、

應用、知識發展有什麼樣的貢獻,必且也提出知識組織的概念,

他說明資訊組織是以接收者為導向的傳播,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資訊組織到底能為社會提供什麼,就像小蝶老師說的,

我們圖資人必須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我覺得這是相同的理念,

而這個價值與貢獻是什麼,是我們該去找尋的。


例外,還有Bates所提出資訊檢索行為的三個原則,

(1).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最少努力原則

(2).Unself-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非自我意識的資訊尋求

(3).Importance of influential figures in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需求受重要他人影響。

這個理論我很有感觸,因為以前我曾寫過兒童資訊尋求的報告,

他們的確是符合最少努力原則,也就是若過程太複雜,

他們容易放棄,另外他們最容易受父母、老師等重要他人影響,

因為他們在那個年齡層最主要影響他們的還是父母與指導者,

所以我覺得的確是如此。

最後教授提到的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以及共同知識理論(Mutual Knowledge)

這兩個理論我覺得的確是互相呼應的,

以館員來說它們與使用者之間是透過符號來互動,

而他們也必須要有共同的知識才能互相溝通,

我覺得我們也可好好思考館員與讀者間為何會有

溝通上的問題發生,問題產生就是符號與共同知識出現偏差,

那我們要如何與讀者達成共識,

也許我們應該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幫助他們時不要太常用艱深的專用術語回答他們,

設計圖書館時除了運用我們專業的分類編目外,

也要以讀者的需求與便利為主要考量,也就是

小蝶老師說的要符合讀者的便利性而不是館員的便利性。

雖然原則與理論有很多,

但是或許圖書館在運作上來看會有一些困難與阻礙,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研究時多想想,看是否有實質的幫助。


今天聽了很多理論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讓我反思很多,

其實我還有一些老師提出的觀點有一些想法,

但是或許都還是要自己主觀的感受,不過我想我多去思考,

說不定會讓我想到更多可以研究的方向。

今天這堂課讓我一次接觸到很多圖資原則理論的內容,

藍教授所說的東西真的很寶貴,一堂演講課讓我好像

走過資訊組織與社會學的歷史一樣,真的學到很多。

註:

Ranganathan提出資訊組織的四個原則

(1).The canon of impartiality 公正不帶任何色彩

(2).The canon of parsimony 簡約

(3).The canon of sought heading 要符合讀者需求

(4).The canon of local variation 地區多樣性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10/5圖書資訊學研究第四週:演講-資訊計量與研究

今天的課程,老師請到台大的黃慕萱教授來演講,

主要的內容是在說明科學劑量學的一些研究。

首先,她先跟我們解釋名詞,現在有許多計量學的名詞,如:

書目計量學、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等等,

他說我們可用計量學來進行一些計量科學、統計的活動。


黃教授提供他近期進行的四項評比研究,讓我們了解計量學的應用。

他說明世界各地皆有在做大學排名的研究,一開始是出現在上海與交大,

只是他們評比的指標皆不是那麼的客觀,

但他們又說明這研究是評估大陸的大學,那為什麼評比的語言要用英文呢?

我覺得做這種排名多多少少都會牽扯到利益,

但是要做真正客觀的排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如黃教授所說,

「排名是一種Quick and Dirty」,也就是我們能很快了解資訊,

但是他卻包含許多複雜的因子。

另外黃教授又提出幾點會影響排名的因素,像是師生比、規模、指標...等,

而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大學排名裡,泰唔士報就有一些問題存在。

由於泰唔士報不是像上海、交大是重視數據統計,

他們所重視的是同儕評鑑,

但是我到底要怎麼去評定同儕評定的公正性與權威性,

尤其是他們的數據顯示又容易令人造成誤解,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排名統計都是可信的。


雖然很多人不認為排名就可以代表一切(包含主講者),

但是由於他是最快看出一個大學整體的方式,

也是作為資源分配的工具,因此,排名的存在是可行的。

黃教授再來就介紹她所做的研究,分別如下:

(1).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

從「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及「學術卓越性」

三大面向為評估指標,其中論文品質指標比重為80%、

數量指標比重為20%,同時著重短期指標,

也就是學校現階段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質量,皆能即時反應在名次上。

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利用「h指數」,

即學校論文及老師著作被引用次數,做為在校級評估以評估。

這樣質量與數量間都兼顧到了。

(2).ESI資料庫檢索統計

(3).台灣國際合作研究績效評估之分析

(4).台灣生醫農學門學術績效分析


其中,老師有提到一點有關合著作者的順序,

原來還有一個"通訊作者"存在,

而且他的重要性不比第一作者低,

以前我們只知道作者排序是依照貢獻度,

很少接觸到這個名詞,因此從中了解到,是意外的收穫呀。


在這些研究數據與方式,我覺得有一些東西其實有點深奧,

或許是因為我對書目計量學的內容並沒有很熟,

但是能做出那麼多的研究統計真的很令人佩服,

看到那麼多排名、績效分析、數據統計,

其實根本有點難想像真是圖資人能做的,

所以當同學問教授,我們圖資的統計並沒有很深入研究,

這些數據教授是如何做出來的,

教授說其實我們圖資厲害的地方是"權威控制",

一旦我們能提供完善的權威控制,就能輕鬆管理這些數據,

聽完這個演講讓我又接觸到我們圖資另一方面的領域,

我覺得真的很有趣,原來我們的領域真的有太多不同的新資訊與知識,

因此,也就是說我們未來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我們要不斷的一直學習下去,才能因應這快速的時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