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10/12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五週:演講-建構描述性後設資料之理論架構

今天的課程請到藍文欽教授來演講,

藍教授一開始先說到他講的內容不與資訊組織沒有很相關,

但是我們卻很期待他的演講內容會與資訊組織有什麼相關性!


藍教授首先先介紹許多她最近看到的一些短文,

雖然是跟我們不同領域的主題,但是他總覺得許多事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我們在每個學科裡都可以互相學習的,所以有很多事是需要大家去思考的。

教授再來連續說了幾個學者的原則理論,要我們從中思考,

他說:「我們要以不同的觀點來看我們熟悉的東西,

或是利用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來豐富資訊組織的內涵。」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常拘泥於一味接收資訊,

而沒有花時間好好想想我們所學的東西,也就是我們一項重視know how,

都沒花時間在想why,所以若我們能再進一步去思考,

或許我們能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接著教授又介紹與引用幾個學者提出的原則與理論,

其中我對於Ranganathan、Shera以及Bates的理論最有印象,

Shera曾提出我們要以宏觀面以及社會面向去思考資訊組織對社會傳播、

應用、知識發展有什麼樣的貢獻,必且也提出知識組織的概念,

他說明資訊組織是以接收者為導向的傳播,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資訊組織到底能為社會提供什麼,就像小蝶老師說的,

我們圖資人必須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我覺得這是相同的理念,

而這個價值與貢獻是什麼,是我們該去找尋的。


例外,還有Bates所提出資訊檢索行為的三個原則,

(1).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最少努力原則

(2).Unself-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非自我意識的資訊尋求

(3).Importance of influential figures in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需求受重要他人影響。

這個理論我很有感觸,因為以前我曾寫過兒童資訊尋求的報告,

他們的確是符合最少努力原則,也就是若過程太複雜,

他們容易放棄,另外他們最容易受父母、老師等重要他人影響,

因為他們在那個年齡層最主要影響他們的還是父母與指導者,

所以我覺得的確是如此。

最後教授提到的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以及共同知識理論(Mutual Knowledge)

這兩個理論我覺得的確是互相呼應的,

以館員來說它們與使用者之間是透過符號來互動,

而他們也必須要有共同的知識才能互相溝通,

我覺得我們也可好好思考館員與讀者間為何會有

溝通上的問題發生,問題產生就是符號與共同知識出現偏差,

那我們要如何與讀者達成共識,

也許我們應該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幫助他們時不要太常用艱深的專用術語回答他們,

設計圖書館時除了運用我們專業的分類編目外,

也要以讀者的需求與便利為主要考量,也就是

小蝶老師說的要符合讀者的便利性而不是館員的便利性。

雖然原則與理論有很多,

但是或許圖書館在運作上來看會有一些困難與阻礙,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研究時多想想,看是否有實質的幫助。


今天聽了很多理論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讓我反思很多,

其實我還有一些老師提出的觀點有一些想法,

但是或許都還是要自己主觀的感受,不過我想我多去思考,

說不定會讓我想到更多可以研究的方向。

今天這堂課讓我一次接觸到很多圖資原則理論的內容,

藍教授所說的東西真的很寶貴,一堂演講課讓我好像

走過資訊組織與社會學的歷史一樣,真的學到很多。

註:

Ranganathan提出資訊組織的四個原則

(1).The canon of impartiality 公正不帶任何色彩

(2).The canon of parsimony 簡約

(3).The canon of sought heading 要符合讀者需求

(4).The canon of local variation 地區多樣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