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10/28圖書資訊學研究第七週-演講:認知與設計

今天的課程老師請到了高醫大心理系的蔡志浩教授來演講,

一開始我對於這個演講題目並沒有很深的感覺,

不過當蔡老師開始說明有關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後,

感覺這真是一個很有趣及創新的議題!

首先,蔡老師先說明心理學中歷程與表徵的解釋,

讓我們對心理學的印象慢慢重現,當他在說明洞察與觀察的差別時,

我發現以前我對於這兩個詞並沒有特別的區分,

我總覺得這是異名同義的詞,沒想到老師提到說

洞察=f(觀察,適當的知識),也就是這三點是息息相關的,

由於缺乏知識的觀察是盲目的;缺乏觀察的知識是空洞的,

我覺得老師講得真的很有道理,身為一個研究者若是我們

在觀察時沒有知識或是深入觀察,那出來的結果一定不會正確。

接下來,我們談的是服務與服務工程,

老師說台灣已經邁向服務經濟的時代,

因為服務業已經超過75%,

但是重點是我們服務品質一直沒有提升,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服務並不像以往的理念是被動、保守的,

現在的服務應該是主動創新設計體驗的,

我們要以方法與科技導向的去進行服務,所以服務設計是重要的。

再來,我們談到創造需求與滿足需求方面的議題,老師說

創造需求=發現需求=突破新向

而心向就是我們所謂的刻板印象,

就像我們對很多商品都保有既定的刻板印象,

但是若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其實我們對此產品的需求並不是只有我們既有的刻板印象而已,

我覺得這點是要告訴我們,要創新與發現就要常思考,

多點的思考才能創新,創新才能創造價值。

再來,老師舉了許多的設計失敗的產品,要我們去了解它背後的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高鐵的售票系統還有高雄人行燈裝置,

以高鐵德售票機制來看,以雙介面的設計系統真的不是很恰當,

以我們一般常接觸科技的使用者對於介面就產生懷疑與不確定,

更何況是一些平常沒在使用新科技的廣泛使用者呢?

老師說這個就是在設計時忽略使用者的特性。

另外,人行燈置採用外圍燈的減少代表時間在倒數,

我覺得這是一個失敗的標新立異之設計,

他故意設計的與其他縣市的裝置不同,

但是最後發現人們看不懂然後又在加上文字說明,

我真的覺得這些有點多此一舉,是不是應該採用大家

所熟悉的感覺與習興趣設計就好了呢?

當然還有很多有趣的例子,真的讓我們思考了很多設計與服務的關聯。

最後,老師提了一個metal model的模式

他說同一個裝置會因為使用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

像他舉的例子式冷氣搖控器,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

我們是屬於一次將溫度調冷5度,

還是調成少一度而慢慢讓室內保持恆溫,

而正確的是第二種才是對的,

但是很多人卻覺得快速讓他低溫才有效果,

這就是認知的不同。


而設計時我們必須要去探討服務的接受度與產品易用性,

並且要符合可理解、可學習、可記憶、可容錯、有效率的商品,

這樣才能避免與使用者不符的情形發生。


我覺得了解設計、認知與服務後,

我們可以反觀在圖書館領域,

為什麼我們精心設計的OPAC會常常並使用者抱怨難用,

或許我們真的沒有去思考這樣的設計與介面會有增加使用者的負擔,

或是根本不符合他們習慣的瀏覽模式,

反觀現在的一些網路書店的介面才深受使用者的喜歡,

不過現在很多OPAC也慢慢的再做改變,

我想我蠻期待之後圖書館的OPAC介面到底能做到什麼樣的服務,

我覺得是一個可以觀察得議題。


這次的演講,其實主要是要讓我們了解認知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要我們從中去思考,因為我們常常會把一些東西想得太複雜,

其實有時一些簡單易懂的東西反而才是符合大家需求的,

今天的演講雖然只有短短的2個半小時,

但是我們好像深入去探討每個系統以及潛在使用者的想法,

讓我們練習去思考以不同觀點去看待事物,

我覺得我們身邊真的有很多事物有待我們去觀察,

接下來我想我真的會去嘗試以不同的觀點去觀察一些事情,

我想這樣反覆去思考,對於之後在做研究上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連結:Taiwan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